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食用鲈鱼的习惯,白居易的《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油然而生前往苏州品尝美食的雅兴。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可见诗人馋涎欲滴,食指大动的兴奋之态。为什么鲈鱼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呢?那是因为在鱼类之中,鲈鱼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达50%,还含有脂、糖、无机盐、钙、铁、碘及维生素等物质,还含有二十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作为食品的鲈鱼也有药用价值。特别是老年人,经常吃鲈鱼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鲈鱼性甘温,有益筋骨、肠胃之功能。鳃性甘平,有止咳化痰之功效。”《食疗本草》中说:“鲈鱼能安胎、补中,作脍尤佳。”民间验方中亦记载了鲈鱼的药用价值:“用适量的鲈鱼与葱、生姜煎汤服,治小儿消化不良症;将鳃焙黄研末,冲服,或将鳃不洗晒干,煮汤服,治小儿百日咳症;用鱼作脍食,治妇女妊娠水肿、胎动不安。”也许更多被人提起的是江南一带的鲈鱼,素有“鲈莼之思”的典故,但是南粤地区的鲈鱼也丝毫不逊色,其中白蕉海鲈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鱼跃白蕉、鲈游四海。白礁海鲈,是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斗门有养殖户捕捞野生鱼苗进行人工养殖白蕉海鲈,背部呈青色,腹部纯白色,体色光亮。鱼体背厚、肚肥、口大、吻尖。体背侧为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肉厚,质地鲜嫩、透明,入口嫩滑清甜,清香无腥味。冰鲜品保持活鱼色泽,尾重≥500克。
斗门区内河涌纵横交错,较大的河流有黄杨河。螺洲河、友谊河、大生河等,小河小涌不计其数,众多的河涌将斗门分割成一个个小岛,拥有丰富的咸淡水资源,千百年来大量白蕉海鲈就自然生活在这一带。
最早人工规模养殖白蕉海鲈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斗门县渔业志(1991-2000)》记载,白蕉镇新沙村在省市水产养殖专家的论证和倡议下大胆试养,在经历了人工孵化海鲈幼苗,海水网箱养殖和淡水养殖两个阶段后获得成功,之后迅速扩大海鲈养殖面积,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海鲈养殖示范村。
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殖技术,再加上西江水非常适合白蕉海鲈的生长,白蕉海鲈产量已经由早期的亩产半吨,提高到了现在的平均亩产3吨,最高的还可达到亩产6吨,这是白蕉之外的养殖户可望而不可及的,因养殖起源于白蕉镇,在白蕉镇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故又被流通商贩和本地的农民称为“白蕉海鲈” 。《广东年鉴2006》第562页记载,“斗门区生态农业蒸蒸日上,“白蕉海鲈”等优质水产品远销上海、北京等24个省、市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广东年鉴2007》第564页记载,“白蕉海鲈等农产品畅销国内外” 。
在斗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现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达1.5万亩,养殖农户达7000多户,加工厂有5家,形成了较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白蕉海鲈年产量2万多吨,年产值达3亿多元。白蕉海鲈经冰冻冷藏后或加工成鱼干,销售到青岛、上海、北京等国内大中城市,珠海市之山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淡水养殖的海鲈转化为海水养殖海鲈的方法”专利技术,创造性地设计了三级咸化养殖技术,使白蕉海鲈适应咸水,运往南韩、日本等地销售。
坐拥如此优越地理条件,商业价值前途不可估量的地方特产,珠海斗门也积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主动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农业品牌名录等资格,同时举办“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从上到下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地方特色产品名声及口碑。
2009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白蕉海鲈”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由广东省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牵头编制的广东省地标《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正式发布实施,2019年,按《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粤市监办发〔2019〕430号)中要求,市局重新组织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
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0年5月20日,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0年12月15日,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DB4404/T 2-20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并与同年12月30日实施。
如今,海鲈已经成为了斗门的一大文化符号。“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鲈鱼真遗憾”,养殖技术成熟,存活率和产量高,得天独厚的“好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鱼,怎能不远近闻名。产值21亿元,产量约占全国海鲈养殖产量的50%、全省海鲈养殖产量的80%。
“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多元体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和完整产业链,带动珠海市1600多户农户参与产业经营致富奔康,白礁海鲈,带动地方经济文化不断向上游冲锋!